近日,一道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在日本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題目內容是:
"有7袋巧克力,每袋8塊,另有17塊散裝巧克力,問總共有多少塊?"
多數人認為答案顯而易見:8×7+17=73。然而,一位二年級學生這樣作答后,卻被老師判定為錯誤,并在作業本上留下"這是什麼?"的評語。
事件經過:
一位母親在推特發文表示,她的孩子用乘法計算出正確答案73,卻被老師退回作業。在與老師溝通后得知,因為"學生尚未學到乘法",所以必須使用連加法計算。
正確的解答方式應為:
(8+8+8+8+8+8+8)+17=73
各方反應:
前教師解釋:
這是為了鞏固加法基礎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學習更復雜的方程式。
家長質疑:
為何正確的答案要被判錯?
老師只寫"這是什麼?"的評語缺乏指導性
這種做法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網友批評:
"如果不能使用乘法,題目就應該明確說明"
"這種評分方式會扼殺孩子的學習熱情"
"我也曾因使用未學過的漢字被扣分"
教育困境:
教學進度與個別差異的矛盾
評分標準的不透明性
教師評語的適當性
專家建議:
教育學者指出,教師應該:
明確標注解題限制
使用鼓勵性評語,如"答案正確,但請嘗試用加法計算"
避免簡單打叉,而要給予具體指導
后續影響:
該事件引發廣泛討論后,涉事學校表示將重新審視評分方式。而發文母親無奈表示,孩子現在拒絕預習課本,擔心"又答得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