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我國古代宮廷背景的影視作品中,看見「太監」或者是「宦官」的身影,他們一般在朝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想起「太監」和「宦官」,都會覺得這二者都是指的一類人,就是被閹割的「閹人」,沒什麼區別。
其實,他們二者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的。簡單來說,太監是宦官的一種,但是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監。
大家都知道「宦官」這個詞,但是不一定清楚「宦官」的具體含義以及歷史來源。
宦官說白了就是皇室的奴仆,最早起源于距今兩千多年的先秦時期。這個時候,已經有了甲骨文來記載「宦官」這個職位。
但是此時的「宦官」并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講的「閹人」,更準確來說,此時的「宦官」更像是地位底下的奴隸,或者是仆從。
不過此時的「宦官」,基本上都是「完璧之身」 ,也就是沒進行所謂的閹割之術。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是比較嚴苛的,這種現象在戰國以及後來的秦朝時期,表現得更甚。
皇帝們通常都擁有后宮佳麗萬千,為了自己的皇室的權益,也為了朝政之需,閹割之術才開始實行了。
這個時候成為「閹人」的「宦官」數量越來越多,朝廷甚至專門為閹割大批「宦官」而設立閹割場所。
隨著歷史的推進,皇帝們對于「宦官」是越來越戒備了。在東漢時期,皇帝為了皇權集中,下令規定「宦官」必須用閹人……
同時,這個時候的「宦官」在朝廷上也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皇帝」的左右臂膀,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太監」這個詞匯起源比「宦官」晚很多,源于隋唐時期。最開始的「太監」也并不是我們理解的「太監」,而是單純的官職,由宦官擔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