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一段歷史「真實存在」最直接的證據。為此,無數專業和業余的文字破譯者們前赴后繼,只為破譯一種「死文字」,尋求歷史的真相。
死文字,通常又稱死字,是指在古代使用過,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到了現代失傳,不再使用的文字,這里的文字指的是用于書寫的書面文字,不包括語言。
近代以來,西方的語言天才接連破譯數種「死文字」,讓消失千年的歷史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令世界各國驚嘆不已。
此時,國內一些「異樣」的聲音出現了,他們說「破譯‘死文字’還是西方更強」、「‘死文字’都能破譯,不是‘死文字’的甲骨文卻難有突破」 ……那麼,西方青年破譯「死文字」的成就背后,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如果非要為西方破譯「死文字」的成就找尋一個「最大功臣」,那一定是兩個字——巧合。
當然,天才少年的付出同樣重要。只不過,如果沒有恰好出現的歷史印記,破譯之路同樣會難上加難。
第一個巧合出現在1799年,一名遠征埃及的法國上尉,在羅塞塔城荒廢的城墻下,發現了一塊刻有奇怪文字無人問津的石碑。
石碑上工工整整刻著三種文字,一種是古希臘文,一種是古埃及文圣書體,一種是古埃及文世俗體。三種文字講述著相同的內容,如同我們今日石碑上的「中英文介紹」。
這種刻錄方式,為「死文字」古埃及文的破譯找到了一絲曙光,因為古希臘文很容易辨認,它成了最佳參照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