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賢相能忠心輔佐明君,開創盛世太平;奸佞小人終究難逃天誅地滅。在乾隆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面前,直言進諫的忠臣劉墉和花言巧語的奸臣和珅形成了強烈對比。
劉墉危難之際的智慧應變,成為了歷史佳話,流傳千古。
1743年,劉墉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年(1743年)敕授職方司主事。從此步入了仕途。
劉墉為官十分干練,深得乾隆的賞識。乾隆十五年(1750年),劉墉升任戶部員外郎。兩年后又升任戶部郎中。1755年,劉墉出任山東學政,顯示出管理人才的過人能力。
3年任滿后,又升遷為戶部侍郎。
與此同時,權臣和珅也在迅速爬上權力頂峰。和珅出身寒門,幼時家境貧寒,只能在寺廟讀書。他從小就出了過人的智慧和決心,15歲那年,他便假冒身份混入清朝科舉,終于如愿以償成為諸生。從此打開了仕途大門。
和珅少年英俊瀟灑,很快得到乾隆的注意和賞識。他殷勤侍奉皇上,巴結權貴,漸漸得到重用。30多歲的時候,和珅已經成為內閣學士兼戶部侍郎,掌握大權。他貪婪八戒,橫征暴斂,與劉墉的清正形象截然相反。
兩人在朝堂上針鋒相對,爭奪權力。劉墉眼見和珅日益猖狂,積極籌謀解除他的權力。而和珅也視劉墉為眼中釘,決心要除去這個心腹大患。
劉墉深知和珅兇狠殘暴的為政手段,也明白自己的處境岌岌可危。然而多年來劉墉以正直廉潔著稱,民心向背,和珅難以在短時間內將其徹底打倒。于是劉墉也并不懼怕和珅,仍然在朝堂上大方抨擊和珅的作為,力圖將其趕下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