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學聯考,都知道那是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想要未來生活好,就要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然后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貌似這就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人生!那麼在古時候是通過什麼手段來選拔人才呢?
那就是科舉制度,說白了就是古時候的大學聯考。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統一全國后,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然后唐朝繼承了這種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那麼古代大學聯考都考些什麼東西呢?科舉制度由隋朝而生,隋文帝時期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到了唐朝科目就更多了,包括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然而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了明朝就只剩下經義一門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