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間最偉大的情感。
清末的慈禧太后,在歷史上雖然臭名昭著,但她的一句「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道出了父母對子女情深意重的心聲。
任何人,不管好壞,作為父母,都會對子女傾注全部的愛。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許多作品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深情。
唐代詩人韋應物,女兒出嫁之際,寫下「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的詩句,描繪出父親與女兒分離的傷感。
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曾在給兒子的詩中寫道:「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表達出了父親想要保護兒子的心情。
然而,父母對子女的愛,并不總是表現為溺愛和保護。
隱居鄉間的大文豪陶淵明,已經44歲了。他膝下共有5個兒子,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作為父親,陶淵明也跟其他父母一樣,面臨如何教育孩子的難題。
陶淵明是大文豪,致力于學問,但他的孩子們卻正是個個好動不靜,只知玩樂的年齡。
他有五個兒子,可是一個也不學無術,對文字舍棄之。這更讓他心力交瘁,提不起精神。
大兒子阿舒已經28歲了,卻惰性很大,對讀書寫字興趣寥寥。二兒子阿宣雖有行為舉止,卻也不愛文字文章。三兒子阿雍已十三歲,連數字都認識有限。四兒子阿端與阿雍同歲,也對文字所知甚微。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