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張良這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為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倆功成名就之后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一個是心高氣傲、好大喜功、貪圖富貴,隨被誅滅三族,演繹出一場極其慘烈的悲劇;一個是心懷坦誠、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給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其中被誅三族的是韓信,留下千古佳話的是謀士張良。
韓信在后期被劉邦呂雉設計,最終慘遭殺害。而此時的張良也在目睹著整個過程,卻不曾伸出援手。
張良因為什麼不去救韓信的呢?面對韓信的遇難,又為何要袖手旁觀的呢?
時勢造英雄秦朝末年,國家政治腐敗,民眾疾苦。繁重的賦稅、勞役和刑罰使得百姓疲憊不堪,對秦朝的憤怒情緒日益高漲。正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劉邦趁勢而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邦領導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他善于發掘和培養人才,重用了一批有才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韓信、蕭何、張良等,使得漢朝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其次, 為奪取天下,不擇手段,只要能幫我得天下,不管什麼樣的人才,什麼樣的手段皆可用。關鍵是劉邦的政治手腕,政治策略,感召力,人格魅力極高。
首先說說最早追隨劉邦的蕭何。蕭何在舉兵起義前是秦朝的沛縣縣吏,相當于劉邦的上司。
當時劉邦只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亭長,因此兩人交情頗深。蕭何對劉邦的才干也很了解。
劉邦和蕭何原本沒有反叛的決心和勇氣,但他們都有成為王佐之臣的雄心壯志,因此蕭何看中了劉邦。劉邦身邊也正需要這樣一位得力干將,于是兩人共同組建了漢軍最初的班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