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8年,一個叫朱元璋的小娃兒降生在一個貧苦農家。他爹娘倆都是從前南宋的軍人后代,所以他從小就有一顆報國的心。可惜好景不長,他爹被元兵抓了去當軍夫,不久便病死了。他娘也帶著他和弟弟沿街乞討。
朱元璋讀了兩天書就不念了。他天性聰明,有勇有謀,可惜出身太低,只能在那農家孩子里稱王稱霸。他13歲那年,有人收了他去當和尚。和尚袍下的少年朱元璋四處游蕩,見了紅巾軍起義軍的英姿,勃勃壯志油然而生,他再也忍不住要出家為僧的枯燥生活,決心要去當個大英雄,為蒼生解難。
朱元璋雖然一心想當大英雄,但他明白要實現理想必須先有實力。于是他四處游歷,廣結人脈,積累力量。他深入民間,親身感受百姓的苦難,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要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一個安居樂業的大明天下的宏愿。少年朱元璋內心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成為他日后成功的重要品質基礎。
16歲那年,朱元璋來到濠州,投奔了郭子興麾下。他很快以勇猛果敢的作風晉升為小隊長,領導著自己的一支小分隊。郭子興見他有這才能,就提拔他當了自己的心腹。隨后,郭子興在一次戰斗中陣亡。朱元璋帶著部下南下,占據了當時的金陵城。
金陵這個地方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大本營。朱元璋在這里招兵買馬,廣納人才,勢力愈發強大。他深諳用人之道,讓每一個跟隨他的人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他也很會審時度勢,在適當的時候讓步,以求大局。這樣,朱元璋的勢力日漸壯大,為日后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兩大割據勢力張士誠和陳友諒也在廣占土地,并且積極備戰。
眼看著三足鼎立的大好局面就要形成,朱元璋這個時候就表現出了他超常的眼光和膽識——他決定要先下手為強,逐個擊破。
朱元璋洞察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對自己不利,必須主動出擊,才能奪取最終的勝利。他經過深思熟慮,認定必須先 Striker 陳友諒。因為陳友諒雖然勢力強大,但其實并非心腹之患。反倒是張士誠比較狡猾狠辣,一旦聯合陳友諒對付自己,局面就危險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