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劉備第一次見面,就提出來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方針,為劉備日后的規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次談話被后世稱為「隆中對」。
然而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有一個人更早地提出了「三足鼎立」,同樣替自己的主君奠定了王圖霸業的基礎。只是此人并沒有諸葛亮的光環,在《三國演義》中顯得既老實又愚笨,十分不討喜。
諸葛亮和劉備都抓住他的弱點欺騙他、利用他,關羽也瞧不起他,但他才是三國中最具政治目光的戰略家。他就是東吳第二任都督——魯肅。
魯肅出身士族,家境優渥。正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不少北方的士族為了躲避戰亂,都向南方遷移。
當時周瑜擔任居巢縣令,抵抗戰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逐漸難以維持糧草用度。聽說東城縣魯肅仗義疏財,召集鄉勇練兵習武,周瑜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向魯肅借糧。
不料魯肅隨手一指倉庫,就借給了周瑜三千斛糧食。根據《漢律》記載的單位換算,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相當于現在的3斤左右,也就是說魯肅直接借出去了共計約有8萬斤糧食。
在大爭之世,人人都想要自保。魯肅能召集鄉勇保護地方,又能出手闊氣支援鄰邦,足以證明他胸懷天下,不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
後來孫策率兵進入江東,在周瑜的幫助下,他只用了六年時間便統一了江東六郡,為弟弟孫權東吳建國奠定了基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