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生活在清朝,但從歷史資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衣服上總會繡一個大字,有的是「兵」,有的是「勇」,有的是「丁」,有的是「卒」,讓人滿臉疑惑。
到底這四個字有什麼意義,代表的地位和待遇有什麼區別?
眾所周知,清朝的軍隊主體,是嫡系的滿族八旗,入關以后,才發展擴大漢族八旗,以及一部分綠營兵。他們都是名義上的正規軍,用于作戰的軍隊。
作為正規軍,八旗兵、綠營兵與其他兵種的區別,在于胸前的印字——「兵」。作為唯一直接作戰的力量,在待遇方面,「兵」是最優厚的,他們每月正常領取俸祿,還有任務補貼等額外薪酬。
但是,作為清朝唯一明確的直接作戰群體,他們的訓練任務也相當繁重。
在「兵」這個群體中,仍然有一些「不成文」的等級關系。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滿族八旗「兵」理所當然的享受著最高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其次是漢族八旗「兵」,最低級是綠營「兵」。
「兵」,在整個清朝時期數量并不多,只控守著一些戰略要地,并圍繞著皇城分布,不能覆蓋整個國家。
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還是以自建的武裝力量為主,實現區域的武力控制,這些自建武裝力量中的士兵稱為「勇」。
有的士兵衣服上繡著「勇」字,他們是地方政府招募集合起來的一支武裝力量,也就是所謂的鄉勇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