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東花市斜街的52院,有一個不起眼的老人,她名叫佘幼芝。外表平凡無奇,不擁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她的生活與境遇卻是如小說中的傳奇故事一般。她年復一年地守護著一塊墓碑。佘幼芝,一個守墓人,這個角色在小說中常有出現,但在現實中卻異常罕見。即使是那些曾經統治一方的王侯將相的墳墓,如今也早已無人問津,只剩下寂靜無言。然而,東花市斜街上的這座墓碑不同尋常,它已經被一家人守護了將近四個世紀,傳承至佘幼芝這一代,已經是整整第17代人了。曾有一位前來采訪的美國記者,面對這傳奇的守墓故事,不禁感嘆道:「我們美國國家歷史不過短短兩百多年,而你們一家人卻為一座墓碑默默守護了四百年,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要理解佘家為何能堅守幾個世紀,必須深入探尋墓碑背后的故事。大明萬歷年間,廣西藤縣的袁崇煥,出生于一個富裕商人家庭。盡管家境優渥,但家族地位平凡,因此,年幼的袁崇煥懷揣著求學夢想,拼盡全力攻讀書本。在他二十三歲的那一年,他斬獲舉人頭銜,在全省統考中嶄露頭角。然而,從此以后,他踏上了一條崎嶇的科舉之路。接連四次的落榜,使他倍感挫敗。直到萬歷四十七年,他才終于考中進士,但在分配工作時還被拖延了一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