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財政支出中,軍餉的開支占比最大。以乾隆時期為例,全國的歲入大概在4000萬兩左右,其中軍費開支近2800萬兩,占比70%。這些還僅僅是日常維護軍隊的費用,不包括戰時的開銷。
熟悉清代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清代的軍隊數量大致維持在80萬左右,即20萬八旗和60萬綠營。如此算下來,國家養一個兵的平均要花掉350兩。
然而明代的情況和清代完全不同,明代的軍隊數量是清代的三倍有余,從明初到明末,軍隊數量大約在200萬至300萬左右,如果要是按照清代的標準,那麼明代的軍費開支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最少也得是7000萬兩。
明代的歲入遠不及清代,顯然國家是不可能有如此財力。那麼問題來了,清代供養80萬軍隊尚且吃力,明代為何卻能養300萬軍隊?
明代的軍隊大體分為京營、邊防軍和地方衛所軍三個部分,在不同時期軍隊的數量有所變化。永樂時期,洪武時期大約為150萬左右,永樂時期為270萬,明中期以及明末時,基本維持在250萬至300萬左右。
京營的數量在永樂時期大規模擴充,人數達到近80萬人左右,土木堡之變后,京營數量在很長一段時間急劇下降,但是到了嘉靖年間,京營的規模接近永樂時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