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系列小說有不同版本,隋唐十八條好漢也有不同的版本,各版本的第一第二第三都一樣,那就是西府趙王李元霸、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三公子裴元慶,而瓦崗猛將單通單雄信和秦瓊秦叔寶,基本都排在倒數第一和第三,有的版本中單雄信居然沒入選。
熟悉隋唐歷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隋唐十八條好漢中的雄闊海、伍云召、伍天錫、魏文通、尚師徒、新文禮等人均為虛構,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羅成、楊林勉強能找到歷史原型,秦瓊、尉遲恭、單雄信則是真英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正史中也是響當當的名將、悍將、勇將。
秦瓊、尉遲恭、單雄信都是隋唐時期赫赫有名的猛將,瓦崗五虎也真實存在。秦瓊和程咬金的武功,被演義小說弱化了,如果以史料為依據,我們就能得出一個比較有趣的結論:正史中的瓦崗五虎將,每人都至少能打兩個宇文成都,也都能秒殺李元霸,傳說中只會三板斧的程咬金,在瓦崗五虎將中,武功似乎也能排在第二位,比「十八條好漢」中的「裴元慶」還技高一籌——他的兵器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馬槊。
我們細看隋唐史料,就會發現李元霸原名李玄霸,清朝寫書人和說書人為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才改「玄」為「元」,其人為唐高祖李淵第三子,名玄霸、字大德;宇文成都是宇文化及兩個兒子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合二為一(基業之趾成國都);裴仁基加入瓦崗軍的時候,不但帶著秦瓊,還帶著兒子裴行儼,其人字守敬,方言跟元慶差不多,口口相傳以訛傳訛,才有了三公子這個名號——古代說書人大多不識字,技藝都是師徒傳承,部分細節在多代以后難免有些走樣。
李玄霸沒上過戰場,大業十年就已辭世(十六歲),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在武功方面也是毫無建樹,可以說跟瓦崗五虎將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
瓦崗五虎在正史中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就是被李密稱為「八千可當百萬」的內馬軍四驃騎和不太受李密待見的外馬軍統領單雄信。
瓦崗內馬軍四驃騎就是秦叔寶、程咬金(后改名知節)、羅士信(隋唐小說稱羅成字士信)、裴行儼(裴元慶歷史原型),再加上單雄信,這才是真正的瓦崗五虎將,尤俊達的歷史原型牛進達,是秦瓊和程咬金的小弟,跟隨秦程投唐后積功升至左武衛大將軍、瑯琊郡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