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受朝廷專制政策及理學的影響,無論是文壇還是書壇都被台閣體占據。而明中期(1436——1566)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文化藝術思想活躍,文藝活動繁多。文人書家之間賦詩交流書法;相互轉借古跡或共同品鑒、欣賞后賦詩一首或為記錄、或為感懷;觀賞之后還有可能將真跡購買,或物物交換;文人在觀賞名人書家作品之余還會臨摹一番,以詩記錄當時的臨池感悟。
此時文壇出現以李夢陽為引領的復古運動以對抗台閣體,在前后七子的共同倡導下這種復古思想成為明代中期文壇的主流思想。由于明中期文人對書法多有品鑒所以他們能將文學復古中的具體觀點「格」「高韻」運用到其書學品評中,體現在他們的論書詩中。此時在復古思潮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古雅」為主的書法審美范疇,這種審美范疇具有其獨特的內涵及價值。
一、明代中期論書詩與復古思潮
(一)復古之表現:崇尚魏晉盛唐
明中期以魏晉盛唐為尊的書學復古思想與明中期前七子引領的文追漢魏,詩宗盛唐的文學復古思想如出一轍。《明史·文苑傳》:「夢陽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獨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所謂「詩必盛唐」「作詩必學杜」之論,原有「取法乎上」之意,王九思將前七子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師法對象嚴加時代限制的思想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今之論者,文必曰先秦、兩漢,詩必曰漢魏、盛唐,斯固然矣。」前七子將這種文學復古觀念滲透到書學中去,正所謂「書不入二王,徒成下品。」
明時文人、鑒賞家所追捧的不止是名家對王羲之真跡的臨拓本,還有后世收藏家的各類翻刻版。
「李懷琳手王著眼,珷玞遂混連城珍,臨江選石最精絕,王以外知無人。」李懷琳、王著都是做贗品高手,他們所仿的作品與真跡相渾流入坊間,宋臨江石刻唯有真跡能比的上。明時各類文人、鑒藏家對有關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各類書法作品有著火熱的追捧,但是還是劣質仿刻本不如名家仿刻本,無論多似原跡的精臨本都不如真跡。
(二)文學理念滲透書法理念:「格」「高韻」
文學復古思潮的先行者李夢陽,其詩文創作和理論批評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格調,二是情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