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旦當官,特別是在京城當官,想要在此安享晚年并不容易。
那麼當官員步入老年,機緣巧合獲得退休機會時,為何大多會選擇遠離喧囂的政壇,踏上歸鄉的路途呢?留在京城養老,是否就不如重返故里來得好?
關于官員退休這一制度,其雛形可追溯到古已。早在周代時期,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說法。這表明在朝代建立、國家體系逐步完善后,官員退休便有了初步的規范。
隨后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自行制定退休標準。其中齊國規定,七十歲可以退休棄官。當時的官員多為世襲制,父子相繼擔任要職,退休更像是主動選擇,并無硬性規定。
到了秦漢時期,退休制度才真正步入正軌。軍人五十歲,文官六十歲可以離開崗位,政府還會給予一定養老金,保障退休后生活。這讓許多長年在外,深陷仕途旋渦的官僚們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其時,行將就木的御史中丞沈昂,在得知可以退休的喜訊后,眼中不禁閃爍著淚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