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蟬是我國古代常見的一種玉器,自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最初玉蟬是佩戴之物,用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隨著歷史的演變,直至漢朝,因受漢朝人思想的影響及蟬能夠蛻變再生的特性,玉蟬逐漸變成了寄寓死者「靈魂不滅、獲得重生」的喪葬玉器。
據目前考古發現,全國各地均有漢墓中出土的玉蟬,整理目前考古發現的漢代玉蟬,從造型方面可分為具象型、抽象型、粗略型三種,具象型蟬(也被稱為「漢八刀」型)是漢朝的代表性玉蟬。
通過對蟬的意義以及玉蟬的分類、分期進行研究,總結出漢代玉蟬的衍變規律,對漢代墓葬考古斷代及玉蟬鑒定有一定的輔助意義。
據目前的考古資料,我們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已出現了玉蟬,一直延續到清朝。古人們之所以選擇以蟬為藍本制造蟬型器物,與蟬的生活習性息息相關。
又因蟬蛹能破土而出,蛻殼羽化成蟬,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象征了生命的遞進和輪回,先民們便將蟬當成了一種精神崇拜,寄希望于能像蟬一樣「羽化成仙」。
到了漢代,受到「靈魂不滅」思想的影響,先民們更加將蟬這種「羽化」的特性與人的生命輪回相結合,賦予了蟬更高的地位與更多的象征意義,玉蟬的制作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據統計,目前漢代考古出土的玉蟬有120余件,在我國南、北方墓葬中均有發現。
蟬在我國先秦古籍中記載很少,即使記載也主要涉及蟬本身的動物特性,并沒有賦予蟬特殊的文化意義,這與目前的考古發掘情況也相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