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抽象藝術界再度傳來令人惋惜的消息,享壽78歲的藝術大師葉竹盛于中秋節前夕驟逝,這位被譽為「台灣國寶」的藝術先驅,終結了他充滿創作與教育熱情的一生。他的驟然離世讓台灣藝文界陷入一片震驚與悲痛。
高雄市立美術館更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哀悼,並分享了葉竹盛的經典作品《秩序與非秩序》圖片,提醒大家這位大師在台灣抽象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葉竹盛的創作中心思想「秩序與非秩序」,貫穿他大半生的藝術創作。這一理念源自他對生命、自然與社會的深刻思考,既表現出他對世界秩序的觀察,也揭示出其對混亂與不確定性的深層理解。
葉竹盛早期的作品便已展現出他對于生態環境的關注,將藝術與環境保護議題融合,這也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用藝術形式探討生態議題的先鋒。
他的代表作《秩序與非秩序》以抽象的線條和色塊構成,透過多種媒材實驗,呈現自然界的秩序與人類社會的衝突。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葉竹盛對現代社會生態危機的警示。
他曾說:「生于當代,藝術家必須突破傳統框架,才能讓作品具備時代意義。」這種思維,不僅影響了他的創作,也深深植入了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中。
除了創作,葉竹盛在藝術教育上同樣無私奉獻。
他曾成立「大葉畫室」,並且積極投身于啟發年輕藝術家。葉竹盛始終強調,當代藝術家應該勇于挑戰傳統,不要被既有的框架束縛住,這一理念在他的學生間廣為流傳。
如今,隨著他的驟然離世,許多學生表示,葉老師的教誨和作品將永遠伴隨他們成長,讓他們勇于創新、挑戰自我。
他的離世無疑讓這些學生們心痛不已,紛紛在社交平台表達對這位大師的懷念與敬仰,感嘆再也無法親耳聽到葉竹盛的教導,再也無法見到他的創作過程。
葉竹盛是台灣少數幾位能夠結合抽象與生態議題的藝術家,他的創作不僅限于繪畫,還包括雕塑、裝置藝術等多種形式,這使得他的藝術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場哲學與生態的對話。
他在西班牙留學期間,接觸到多元文化與創作媒材,這也促使他進一步發展出「秩序與非秩序」的核心創作思想。
1986年,他與南台灣的其他前衛藝術家組成了「南台灣新風格畫會」,致力于推動南部當代藝術的發展。這些貢獻,讓葉竹盛不僅僅是台灣的藝術家,更是台灣當代藝術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
葉竹盛的逝世,對于台灣藝術界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損失。他的作品和理念,將在未來的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他的離開也讓人不禁思考,未來的台灣當代藝術是否能延續他所開創的道路。
網友們在得知這個噩耗後,紛紛留言表示震驚與難過,許多人感嘆「再也無法看到葉竹盛的下一個巔峰創作了」。
無論如何,葉竹盛的精神將永遠留存于他的作品之中,繼續啟發著未來的藝術家與愛好者。這位大師用一生詮釋了何為「藝術無界」,他的思想與創作將永遠活在台灣藝術的脈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