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老爺說讓我們早點回家。」
在古裝劇的一些大戶人家,經常能夠看到女主身邊跟著一個「貼身丫鬟」,她們要麼是買回來的,要麼就是從小跟著主角一起長大的。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古代購買一個丫鬟需要花費多少?買回家之后她們又做些什麼呢?
丫鬟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原稱「丫環」,因為女仆們的頭髮往往編成兩個圓環狀盤在腦后,像樹上的丫子,所以得名「丫環」,後來簡稱為「丫鬟」。
而丫鬟的出現,與古代社會的許多因素都有關系。
在中國古代社會,丫鬟作為一類特殊的女性群體存在。
她們大多來自底層,通過各種途徑進入豪門世族,成為了主家的私有財產。
而丫鬟的出現與當時的社會制度、生產力水平息息相關。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婢」這個詞,用來指代被擄掠而來的女性奴隸,這可能是丫鬟存在的最早跡象。
而在周朝分封制的背景下,各諸侯國之間常年打仗,失敗方的婦女兒童往往會被擄為奴隸,這也是丫鬟最原始的來源。
到了封建社會,雖然戰爭仍在發生,但是被擄掠的婦女已不再是丫鬟的主要來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