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對老虎總是充滿了敬畏與崇拜。光是當年《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就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多年。
在歷史上,只有極少數人,能真正徒手打死一只老虎,最出名的,莫過于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
然而,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卻有這麼一幅名畫,畫中的老虎,骨瘦如柴、神情膽怯,猶如一只「病貓」。前來參觀的人,對這幅畫感到一頭霧水,看不懂它的意義。
直到後來畫作被修復并放大10倍后,才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虎文化在中華傳統中源遠流長,相傳,虎的祖先就在中國,即河南的古中華虎。早在八千多年前的人們,就已經對虎賦予了一種圖騰崇拜的情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被賦予了許多象征意義,被視為勇猛、威武和霸氣的代表。古人將虎稱為「山君」或「山大王」,寓意老虎是山林中的霸主。漢字中的「王」字,也是由老虎前額上的花紋演變而來。
虎文化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
虎符:古代軍隊使用的一種軍事指揮令牌,由金屬制成,以虎頭為形,象征著軍隊的威懾力和勇猛精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