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發展到今天,已經延伸出了許多附屬價值,老酒的收藏價值,藥酒的保健價值,名酒的社交價值等等。
五糧液推出的——「永不分梨」酒。
當然,最吸引人的就是瓶內的大鴨梨,大家對梨是怎麼「鉆」進這麼小的瓶口比較感興趣,而且好多人都問,這梨還能不能吃?怎麼取出來?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下「永不分梨」酒的奧妙。
大梨進瓶全靠「長」
在沒有見過真品時,網上流傳兩種說法,一種是里面的梨不是真梨,而是
食用凝膠合成的「梨果」,能夠硬塞進去,這種說法被喝過的酒友駁回了,里面的確是真梨。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先把梨從未封口的玻璃瓶底塞進去,然后再利用高溫加熱「焊接」瓶底,這樣就能把梨放進去。
不過這種做法不僅成本高,而且操作也有風險,稍有不慎,就會破壞新鮮梨果,而且瓶身也容易破損。
其實,在大家爭論時,酒廠官方公布了梨進酒瓶的「秘密」。
事實上酒廠專門有優質梨培育園,在梨剛長出來時,就套上酒瓶,待到果實自然成熟,便連酒瓶一起采摘,之后進行消毒處理,最終灌裝上優質白酒即可。
大梨出瓶全靠「錘」
既然瓶內的梨是自然生長的真梨,那麼肯定能吃了,但怎麼取出來還是個技術活,網友一共總結出來3種方案:
方案1:由于梨長期在酒體中浸泡,早已變得軟爛,拿筷子搗碎后直接夾著吃。
方案2:用細長的水果刀,在瓶內切成小片,然后倒出來吃。
方案3:直接上大錘,敲爛酒瓶,簡單粗暴,能夠取出完整果實,就是危險系數比較高。
而經過酒泡的梨,甜度早已被中和,取而代之的是白酒的辛辣感,因此吃起來不像水果,跟大腦中對梨的印象不同,所以很多人都表示不太能吃的來。
一位日本網友喝蘋果酒到一半,突然產生疑問:「這顆蘋果是怎麼進來的?」有日本網友附圖解答,其實製造商是趁果實還小就把玻璃瓶套進去綁在樹上,名為「夏娃的蘋果 (pomme d’Eve) 」。
台灣也有內行人解答:「就跟金門高粱苦瓜酒一樣啊,果實未長大前先套上酒瓶啊!(瓶子一定要清洗乾淨,晾乾+曬乾) 」如果下雨瓶子進水怎麼辦?內行補充:「隔天要倒掉啊!之後收成要沖洗乾淨就對了,然後再倒高粱進去。
」你有猜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