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關清朝的古裝劇中,被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大貪官和珅被乾隆皇帝賞了件黃馬褂,讓他異常興奮,忙不迭向死對頭紀曉嵐炫耀。
還有許多武俠題材的小說、電視劇里,各路武林高手為了爭搶一件黃馬褂,打得頭破血流。究其原因,黃馬褂有著免死與見官大三級的特殊效果,才會成為人人覬覦的寶物。
可真實歷史中的黃馬褂,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呢?
馬褂,是帶有女真族傳統習俗的服裝。清代官吏的制服共分為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其中行服便是日常穿著時的服裝,又被分為行袍和行褂,馬褂就是行服其中的行褂。
據《清會典》記載,為了便于騎馬挽弓,黃馬褂一般長度不超過股(屁股),袖子最多只到肘。
清朝初年,黃馬褂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
康熙年間,才成為皇帝出巡以及外出行獵,身邊侍衛、大臣的專屬穿著。黃馬褂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其中的「黃」,有著與眾不同之處,那它到底有多黃?
明清兩代,明黃色(也就是淡黃色)僅限于皇家專用。在清代服制的色澤規定中,黃色有明黃、金黃、杏黃等多種類別,這種明黃色、金黃色、杏黃色的馬褂,均可稱之為 「黃馬褂」。
比如有明黃色馬褂、金黃色馬褂、鑲白邊黃馬褂、鑲藍黃馬褂等多種類別,但一般提到的黃馬褂,則專指「明黃色馬褂」。
但實際上,黃馬褂卻只有明黃色和金黃色之分。也就是說,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唱主角的黃馬褂只有一種,那就是「明黃色馬褂」。
《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于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在這里要說明的是,「明黃」就是「淡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貴族或后宮嬪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黃色」(也即「紅黃色」)。
「明黃」在這里是最名貴的,除皇帝外,只有為皇帝服務的人,才特別允許明黃色。所以一般來說,這種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
天子出巡,包括去木蘭圍場行獵,身邊的御前侍衛或者內臣,都會身穿明黃色馬褂,即為黃馬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