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這句話我們經常在一些古代影視劇當中聽到,因為這是「更夫」打更時要喊的話。
不要以為「更夫」這個職業只是簡單的報個時間或者巡視安全,他們在夜晚當中起到了作用,要比你想的更加重要。
在古代是沒有手機、手表這樣的計時工具,所以大家看時間要麼是看天象,要麼就只能采用銅壺滴漏的方式來計算。
不過以觀測天象掌握時間不太準確,而銅壺滴漏的方式又很不方便,于是便衍生出來更夫這個職業。
最開始更夫這個職業是由官方欽定的,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更夫這樣的群體,只不過在當時則被稱之為「雞人」。
這是因為古時候人們發現,公雞體內的生物鐘十分的準確,所以才會給這些專門負責報時的人們,封上這樣一個雅號。
只不過當時更夫負責的事情,并不是在夜晚穿街走巷,而是負責精心飼養這些大公雞,然后根據公雞體內的生物鐘做出判斷,以此推斷出時間。
更夫這個職業在先秦時期十分重要,帝王將相都要靠著他們掌握時間,以此安排一天的各種事宜,百姓也同樣如此。
只不過到了漢朝,隨著歷史的演變,「雞人」這一角色也就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咱們的熟知的更夫便粉墨登場了。
漢朝時期的更夫多服務于皇家和官府,他們一般都會站在高台之上,用擂鼓的方式為大家報時。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比如日晷和漏壺等計時工具的出現,這讓更夫這個職業受到了沖擊,逐漸從金字塔尖慢慢走向的衰敗,最后成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