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前中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勵精圖治,社會發展趨于平穩,民生經濟得到大幅度提高,史學家將這段時間稱為「康乾盛世」。
這一時期,白銀作為清朝的主要貨幣流通于市面。那清朝的一兩白銀,折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是多少錢呢?
我們以清朝中期舉例,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康乾盛世期間,市面上一升優質大米的價格在10-15文錢,一兩銀子等于1000文錢,一升米等于1.5斤。
也就是說,清朝中期的一兩白銀可以購買150斤優質大米。買過糧油米面的朋友應該會了解,各地大型商超出售的東北優質五常大米,每斤價格約為5~5.
5元一斤。
按照等量米價換算,一兩白銀折合750元人民幣左右。
根據經濟學定律,比較不同時期貨幣的購買力,需要結合當時實際情況,還有恩格爾系數與相對購買力才能得出相對靠譜的匯率。
既然使用米價換算不靠譜,那我們再通過房價進行換算。
史書記載,清乾隆年間,北京西城區有一套14間房子的四合院對外出售,買家花了600兩白銀將其購得。現如今一套北京西城區的四合院,價格絕對不會低于3000萬元人民幣。
通過這麼算,清朝中期的一兩白銀最少相當于現在的50000元人民幣左右。
不過,按照房價換算同樣有些不切實際。再結合當時清朝的國家年稅與勞動者的實際報酬,還有生活必需品消費來計算當時的白銀到底有多值錢?
清朝中期,國家每年稅收大概在八千萬至九千萬兩白銀徘徊。到了清朝后期,國家每年國家稅收提升到1.2億兩白銀左右。
我們取個中間值,假設清朝中期國家每年稅收大概是一億兩白銀。2018年,中國國家稅收數額高達1.5萬億元人民幣。
用清朝時期最高的一億兩白銀稅收和2018年國家稅收進行比較,那清朝時期的一兩白銀就相當于今天的15萬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有些夸張,我們放下暫且不表。
《大清會典則例》記載:「親王歲俸銀一萬兩,郡王歲俸銀五千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