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封建社會實行三省六部制,到明清時期三省被廢除,六部成為實際上國家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的機構。所謂六部即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之中,設有部領導,分別為尚書和侍郎。清代的尚書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或從二品。尚書與侍郎統稱部堂大人,也就是所謂的堂官。侍郎雖是尚書的下屬,但卻并不從屬于尚書,二者都直接聽命于皇帝,皆有直接上書言事的權力,以起到相互權力制衡的目的。
尚書、侍郎以下,設有郎中一職。請注意這里的郎中可不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大夫,而是一級關聯機構和職務的稱謂。六部各司的主要領導就是指的郎中,是六部中層主要領導干部。
那麼,六部郎中在清代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呢?按照品級來說,郎中為正五品官員。應該說這個品級在京官中不算太高,因為作為六部堂官的尚書和侍郎,都是一二品的高官。到了郎中卻只混了個五品小官,連四品都沒夠上,實在算不得高。
不過,雖然郎中在六部中品級不高,卻是妥妥的實權派。因為郎中作為六部中層主要領導,被尊稱為「司官」。而郎中的下屬和副職,則為員外郎。
如果說六部的尚書和侍郎相當于現在國家部委的正副部長的話,那麼郎中和員外郎則大致相當于部委司局長。我們以六部之首吏部為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