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一代清君治國記
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突然駕崩,年僅58歲。對比其父康熙在位61年,其子乾隆在位60年并享年89歲,雍正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這位以勤政聞名的皇帝,在位僅十三年就匆匆離世,其死因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大謎團。近年來,一份珍貴的《活計檔》被發現,揭示了這位清朝第三位皇帝的真實死因。而更令人玩味的是,雍正駕崩后不久,其子乾隆竟下達一道耐人尋味的諭旨,似乎在刻意掩蓋著什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雍正英年早逝?為何乾隆要極力遮掩其父的死因?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揭開這段塵封已久的謎團。
清王朝自順治帝入主中原后,經過康熙六十一年的勵精圖治,已然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清世宗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作為康熙帝的第四子,從小便展現出過人的能力和治國才能。
在清朝歷代皇帝中,雍正可謂獨樹一幟。他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沉迷于享樂或游獵,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中。
每天清晨四五點鐘,當紫禁城中的大多數人還在沉睡時,雍正就已經開始批閱奏折。直到深夜,他的御案上依然堆滿各地送來的奏章。
十三年的在位期間,雍正批閱了超過萬份奏折,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批注。有些重要的奏折,他甚至會寫下上千字的詳細評語。
這種工作強度放在今天,恐怕連最優秀的企業家都難以企及。為了處理這些繁重的政務,雍正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
他創立了軍機處這一重要機構,改變了以往廷議決策的方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