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上海北城墻和郊外墳墓。
城墻,是中國的一個標志。上海,是近代的一個標志。而上海城墻,就是近代中國的一個標志。
它雖然只有短短三百多年歷史,卻濃縮了近代中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苦難與輝煌。
今天,我們通過一組照片,重溫上海城墻建也匆匆、拆也匆匆的生死故事。
1858年,上海老北門。
首先,上海在歷史上,就跟別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別的城市,大都是先有城再有市,而上海,是先有市后有城。
不過,直到明代中葉,上海一直沒有修建城墻,這可是中國傳統城市的標配 ,為什麼呢?
因為在此之前,明朝海防還比較嚴密,上海周邊有很多衛所,足以保護城市的安全。但很快,明朝中后期,海防廢弛,沒有城墻的上海,直接面臨著海上倭寇的威脅。
1902年,上海新北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幾次來犯,縣令帶頭逃跑,損失慘重的上海,終于在升級為縣城的62年后,開始修筑城墻了。
士紳官民上下齊心,出錢出力,只用短短兩三個月,就建好了周長9里、大小城門9座的環狀城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