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3年開埠,到20世紀初,清朝的上海已經成為全國一線城市、經濟文化中心,乃至遠東的國際中心城市。
在上海,官本位下降,金本位上升,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好像成了清朝的化外之地。
當時人有詩為證:西域移來不夜城,自來火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聽五更。翻譯過來就是,上海就像外國搬過來的一座不夜城,三更半夜電燈比月亮還亮,誰還管他宵禁不宵禁,一直到天亮街上都有人溜達。
除了這首詩,下面這些1905年的上海照片,經過修復上色,也真實再現了這座國際大都市百年前的生活狀況。
外灘
1905年的上海外灘,東洋人力車、中國獨輪車、西洋馬車齊頭并進。左邊兩名衣著考究的清朝人,邁著自信的步伐,多半是有錢的商人。傳統中國重農輕商,而在上海,商人的地位已經是高高在上。
南京路
1905年的南京路,街上行人有的戴斗笠,有的拿洋傘。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