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封建王朝歷史長河中,數以百計的皇帝輪番上場,其中有治世有道、深得民心的英明之主,也有暴虐無道、荒淫無度的昏君。然而無論功過如何,他們最終都成為了歷史書中的一個個名字。值得稱頌的,我們應當記取其治國之道;應受唾棄的,也應視為反面教材。那麼在這麼多皇帝中,誰才是最有血性的那一個呢?
公元1402年,朱棣在靖難之變中奪取帝位,成為明朝第三代皇帝。作為一個出生在皇室但又失去皇位繼承權的皇子,朱棣從小便在打仗中長大,比起讀書治國,他顯然更擅長征伐作戰。
果然,朱棣即位后便多次發動北伐,五次擊蒙古,大大削弱了北方強敵的實力,使明朝北方邊境得以長期穩定。
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時,還是通過武力奪權的方式。但這之后他頗有作為的穩定了局面,多次北伐鞏固了明朝在北方的防線。可以說,到了1428年明朝國力達到鼎盛時期。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南方一個藩屬小國發生了隱秘的政變。
南國這個小國位于中國的南方,相當于現在的越南地區。早在1397年,陳朝國王陳日煚就向明朝進貢,成為明朝的藩屬國。這意味著南國必須以小國之禮對待明朝。但到了1428年,南國內部發生政變,權臣胡季犛弒君奪位,自立為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