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這是活的吧!」當公司茶水間的桌子上出現一盤閃著光的「蟲子」時,辦公室的氣氛瞬間炸裂。有人捂住嘴后退,有人掏出手機瘋狂拍照,還有人則淡定地拿起筷子,臉上浮現期待的神情。這場小小的「蟲子風波」,既是驚嚇,也是一場關于地域文化和飲食習慣的激烈碰撞。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一位來自廣東海邊小鎮的同事,從老家帶來了所謂的「特產」——禾蟲。剛打開包裝,便見色彩斑斕的蟲子靜靜地躺在塑料袋中,晶瑩剔透,似乎還帶著一絲「鮮活」的氣息。有人當場起了雞皮疙瘩,大喊:「這是什麼東西!蚯蚓嗎?你確定是人吃的?」
小李,就是這次「禾蟲事件」的主角,面對大家的反應毫不意外。
他笑著解釋:「這是禾蟲,生活在稻田和海邊的生物。我們那邊特別喜歡用它蒸雞蛋或者煮湯,味道鮮得不得了。這可不是隨處都能吃到的珍饈!」
可話音剛落,一個膽大的同事忍不住捅破真相:「老實說,這東西看著有點嚇人,你確定不是用來釣魚的?」一時間,茶水間里充滿了笑聲和尖叫,有人甚至捂著肚子說再也不想吃午飯了。
然而,驚恐背后卻有另一番故事。在廣東,禾蟲并不是隨處可見的普通食材。它的采集頗有講究,每年秋季漲潮時才會出現。漁民們趁著月光下水,用特殊的網具將它們一條條撈起。新鮮的禾蟲價格不菲,一斤可以賣到幾百元,供不應求。對于小李來說,帶禾蟲來分享,是一次對家鄉美味的自豪展示。
當禾蟲被小心翼翼地烹飪成一道嫩滑的蒸蛋端上桌時,最初的抗拒漸漸被香味打破。「這聞起來,真的有點像雞蛋羹!」有人猶豫著夾了一口,隨即瞪大眼睛:「好鮮!這也太好吃了吧!」另一位同事試著用禾蟲湯泡飯,嘗過之后竟大呼過癮:「沒想到第一次嘗蟲子,竟然是這種感受!」
示意圖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克服心理障礙。一些同事堅決不嘗試,直言:「美味也要看代價,我寧愿餓肚子,也不想吃蟲子。」而小李則開玩笑地說:「那你們只能錯過這份鮮美了,吃不慣說明不是禾蟲胃。」
「禾蟲宴」結束后,辦公室熱鬧了整整一下午,圍繞「吃禾蟲到底勇敢還是獵奇」的爭論也持續升溫。
這場「文化沖突」,其實反映的不僅是飲食差異,更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與包容。有些人嘗試后愛上了禾蟲的味道,而有些人選擇了保持距離,但在談笑間,彼此對對方的家鄉和習慣多了一份理解。
正如小李最后總結的那樣:「我們廣東人能把很多東西都做成美味,這是生活的智慧。敢于嘗試,不光是味覺的冒險,更是對文化的尊重。」
禾蟲的驚艷表現,化解了初時的驚嚇與恐懼,留下了關于鄉土和美食的溫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