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笑承諾」到「賬單驚魂」:一束花掀起的日本消費信任危機】
日本社交平台上一則#花店價格烏龍#的標簽突然爆火。網友@jingjiejebai分享的對話截圖顯示,他在東京某花店經歷了一場堪稱魔幻的現實主義消費劇。
「3000日元」變「4000日元」的羅生門事件始于再普通不過的購花場景。@jingjiejebai進店后清晰表述需求:「請制作3000日元左右的花束」,店員以標志性的日式服務笑容回應:「明白了!」然而當他接過成品準備付款時,收銀屏卻顯示4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90元)。「您確實告知金額了嗎?」面對質問,店員面不改色地強調:「當然告訴您了。
」這段對話被網友稱為「平成最后的價格迷因」,相關視訊在TikTok播放量突破800萬次。
行業潛規則還是溝通事故?日本消費者廳介入調查后發現,該花店竟存在「報價浮動體系」:
基礎款花束標價3000日元 若顧客未明確拒絕,默認添加「季節性高級花材」溢價30% 店員培訓手冊第17條寫明:「不說『要加錢』,只說『會更美』」
「這屬于典型的『消極同意』營銷。」早稻田大學消費心理學教授佐佐木健指出,「商家利用日本人不愿當面質疑的文化心理,將選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數據顯示,73%的日本人在遭遇類似情況時會選擇默默付款。
全民「價格自衛」時代來臨事件發酵后,東京都政府火速出台「花束價格透明化指引」,要求:
所有花材必須單獨標價 最終報價需顧客簽字確認 違規商家將掛「黃牌」公示
更有科技公司推出「防宰客神器」APP,通過AI實時比對該店歷史訂單價格。
@jingjiejebai在更新中寫道:「現在買花都全程錄音了,沒想到浪漫消費竟需要偵探技能。」